02-09 2025
黄维院士团队在柔性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应变稳定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黄维院士团队及合作者在提高柔性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应变稳定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以“High-Efficiency Intrinsically Thermoplastic Semiconducting Polymer with Excellent Strain-Tolerance Capacity for Flexible Ultra-Deep-Blue Polymer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DOI: 10.1002/adma.202411547)期刊上。柔性发光二极管拓展了光电器件在智能柔...
02-09 2025
厦门大学/南京工业大学黄维院士联合团队在喷墨打印柔性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黄维院士团队及合作者在喷墨打印柔性发光二极管领域取得重要进展,相关成果:“Intrinsically stretchable fully π-conjugated polymers with inter-aggregate capillary interaction for deep-blue flexible inkjet-printed light-emitting diodes”为题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DOI: 10.1038/s41467-024-55494-2)期刊上。聚合物发光二极管因其潜在的可溶液加工、本征柔性等特...
09-15 2023
黄维院士、李林教授团队在Angew报道超快检测临床胶质瘤样本中MAO-A含量的荧光探针
神经胶质瘤(Glioma)是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源于神经胶质细胞的癌变,肿瘤细胞生长速度快,浸润性破坏脑组织,造成一系列的症状,如偏瘫、头痛、呕吐、意识障碍等。其中恶性胶质瘤是肿瘤中生存期最短、恶性程度最高的肿瘤之一。由于胶质瘤浸润性生长,与脑组织间无明显边界,当前临床手术治疗难以做到完全切除。随着精准外科理念的提出,术中导航技术逐渐被应用于临床,让外科手术有了“地图”的指引,对于高...
08-25 2023
黄维院士、李林教授、潘思骏副教授团队Chem. Soc. Rev.综述:小分子探针用于临床药物分析与精准医学
小分子探针是一类可以对特定生化分子进行响应的功能有机化合物,其分子量通常不超过1000 Da,具有优良的分子特异性和生物相容性。在过去十年中,小分子探针的设计及其在生物分子机制、疾病信号通路和药物靶向分析等临床前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虽然科学家们已成功开发多种新颖化学结构和功能化设计的小分子探针,但许多探针在临床转化中面临挑战。近年来新兴的分子探针和分析技术协同发展策略,即通过同时构建新型化学探...
02-09 2023
黄维院士、李林教授团队在Chem. Soc. Rev.上以封面论文形式发表光学/电化学法检测线粒体能量代谢标志物的最新综述
线粒体被称为细胞的“能量加工厂”,在细胞的能量代谢过程中承担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线粒体与细胞中其他代谢通路相互影响,共同调节细胞的生理活动。除此之外,线粒体还参与细胞的生长、分化、信息传递和凋亡等重要的生命活动。因此,线粒体能量代谢过程中的小分子、大分子、离子等代谢物的浓度变化异常,或相关蛋白发生突变都会造成线粒体能量代谢紊乱,从而引起线粒体相关疾病,如帕金森病(PD)、阿尔兹海默症(AD)、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