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刷新...

网站首页

Notice and Announcement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热点 > 正文

解锁校区文化密码,开启知识传播新篇——研究院举办“未来之星” 宣讲团培训活动

来源: 作者: 发布时间:2025年04月09日 阅读:

4月8日中午,厦门大学柔性电子(未来技术)研究院“未来之星”宣讲团培训活动在新工科研发大楼811会议室举办。本次培训特邀厦门大学讲解队成员、化学化工学院研究生钟文希担任主讲,聚焦翔安校区空间布局、院楼特色及八闽园文化内涵,为15名宣讲团成员带来了一场兼具深度与温度的校园文化认知提升课。研究院办公室主任王淑君、团总支书记郭建群参加培训会。

深耕校区脉络,解码校园肌理

钟文希结合自身讲解经验,对照翔安校区平面图,以“南观新区、东览学脉、北望历史、西探科研”的空间动线,系统解读校区规划:南部翔安新区的科创布局中,厦门科学城、翔安创新实验室等创新载体勾勒出校地融合的发展图景;东部教学区里,坤銮楼、学武楼等建筑承载着人才培养的使命,嘉庚创新实验室的“无噪声”科研环境令人向往;北部香山与芙蓉湖的历史人文脉络,串联起金门炮战指挥所、朱熹题刻等文化符号;西部科研区则展现了生命科学、公共卫生等学科的前沿阵地。在八闽园讲解环节,她着重介绍了各地市园区的特色植被与人文元素——厦门园的三角梅、宁德园的药草园、龙岩园的山茶花等,生动呈现了“一园纳八闽”的生态与文化交融之美。

锚定多元使命,凝聚责任担当

培训会上,郭建群强调了“未来之星”宣讲团肩负“文化传承、学科科普、能力锻造”三重使命,并对团队建设提出希望和具体要求。一是深耕校史院情,夯实知识根基,做精准传播的“文化使者”。校史是厦门大学百年办学精神的载体,更是柔性电子研究院学科发展的“基因图谱”。宣讲团成员须以“准确性”为第一准则,系统学习校情院情,深挖校主陈嘉庚先生的办学初心、翔安校区的建设历程及研究院在柔性电子领域的创新成果。研究院将通过“未来之星”宣讲比赛、校史知识竞赛等活动,以赛促学、以学促讲,确保每一次讲解都成为校史院史的“活教材”,让嘉庚精神与学科故事入脑入心。二是聚焦学科前沿,创新科普表达,做科技传播的“青年先锋”。柔性电子作为引领未来的交叉学科,在可穿戴设备、生物医疗等领域潜力无限。宣讲团需发挥学科优势,将深奥的学术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科普内容,通过校园开放日、中小学科普课堂等多元形式,介绍柔性电子的技术原理、应用场景及研究院的科研突破,让前沿科技“走出实验室”,激发更多人对科学的向往,为学科发展凝聚社会共识。三是强化规范管理,厚植团队文化,做协同共进的“未来之星”。规范化管理是团队行稳致远的保障。研究院将建立“培训—考核—实践”闭环机制,对成员的知识储备、讲解技巧、任务完成度进行动态评估,推动宣讲工作标准化、专业化。同时,着力打造团队文化标识——设计专属LOGO、定制主题口号、统一宣讲服装,让每一位成员在鲜明的团队符号中增强归属感与荣誉感。通过定期团建、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培育“互学互促、共生共长”的团队精神,使宣讲团不仅成为知识传播的平台,更成为青年学子提升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成长共同体”。

以知促行,共赴传播新程

此次培训既是一次校情校史的深度浸润,更是一场学科使命的动员号角。正如王淑君在总结中所说:“每一次讲解都是一次精神的传递,每一次互动都是一次思想的共振。希望大家以‘知校、爱校、荣校’为起点,在传播中成长,在实践中蜕变,让‘未来之星’的光芒照亮更多人奔赴科学与梦想的道路。”未来,“未来之星”宣讲团将以“传播校园文化、科普学科知识、展现青年风采”为己任,在翔安校区的楼宇之间、八闽园的草木之中、科普讲台的灯光之下,用青春之声讲述厦大故事,用专业之力传递科技魅力。

据悉,研究院成立“未来之星”宣讲团,旨在构建集“文化传承、学科科普、校地融合”于一体的立体化实践平台,通过系统学习校史院史筑牢精神根基,依托专业优势创新科普形式提升学科显示度,借助规范化管理与团队文化建设打造育人共同体。这一举措不仅是对嘉庚精神的时代传承,也是融入“行见八闽”大思政课研学实践圈建设、助力推进大中小思政一体化建设的主动探索,更是响应“新工科”建设需求、培育“懂专业、善表达、有情怀”复合型人才的创新实践,力求让青年学子在传播中深化价值认同、锤炼综合能力,成为校史文化的“活载体”、学科前沿的“传播者”与校地协同的“连心桥”,为学校“双一流”建设注入青春动能。